- 翻譯公司資訊
-
翻譯與對外話語創新
發布時間:2017-03-28 17:07 點擊:
中國的對外翻譯歷史悠久,僅就新中國成立65年來,介紹我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學藝術、法律法規的圖書就達兩萬多種,發行一億多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對外翻譯內容和數量更是不計其數。當然,出于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了更大的力量把海量的外國科技資料、文學作品、經管著作和名人傳記等翻譯成中文,這方面的成就遠遠超過中國的對外翻譯。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翻譯市場發生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變化。中國的對外翻譯工作量首次超過了外譯中。這說明,中國已經從一個輸入型翻譯市場變成了輸出型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和文化走出去,這種趨勢會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我們幾乎還沒有在心理上全面準備好的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游客來源國。2014年,我國的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吸收的外資。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發展構想,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標志著中國已經開始制定國際游戲規則。雖然,中國的經濟由30年高速發展進入中低速發展的新模式,但是中國仍然在成長。這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歡呼、驚嘆、迷惑、緊張、嫉妒、害怕,甚至有人從心理到戰略強烈 抵制。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比以往更加需要對外傳播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由于世界各地受眾群體懂中文的人太少,這個任務基本要靠中譯外來實現。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被歷史性地推到國際舞臺中央的時候,我們的對外翻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適應好,中國的對外傳播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對外翻譯缺乏創新精神,不能跟上形勢,就會拖后腿。對此,我們先要了解當今對外翻譯面臨的形勢特點:第一,中國的國際受眾發生重大變化。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我們對外傳播的受眾主要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是殖民地的革命者,他們希望從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中吸取養分,建立自己的政權,發展自己的國家。而在發達國家,我們的讀者主要是思想進步的左派和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而真正能夠拿出真金白銀購買中國對外出版物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的學者。這些人把中國作為研究對象。作為專家學者,相對之下,他們對我們的歷史有所了解,熟悉我們的話語體系,能夠理解我們的翻譯作品。隨著全球化,伴隨著中國的迅速成長,我們的受眾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如此之大,無論從北美大陸到太平洋小島,從北歐到南部非洲,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在對那里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始產生影響。這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的外宣對象,對我們絕對是好事。但是,這種變化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這些人使用中國的產品,跟中國人發生經濟文化往來,但是他們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更不熟悉中國的話語體系。他們畢竟是西方話語體系的受眾,他們的信息來源仍然是西方主流媒體。尤其是當今西方媒體仍然強大,通過先進的技術和特定的表達方式牢固地守護著他們的陣地。西方主流社會的讀者仍然是《一九八四》這本書給他們留下的文化意識。因而,外國受眾對我們習慣使用的表達方式不好理解,難以接受。第二,中國需要更加積極進取的傳播,更加具有時代特點的翻譯。世界期待聽到中國的聲音,渴望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走向。為了營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我們自己也需要更加積極進取地對外傳播中國,特別是要主動設置世界性的話題,引導國際輿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要努力讓中國輿論先行,引導更多的國際受眾關注我們想討論的話題。這個任務對中譯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第三,傳播中華思想,展示中國文化元素。中華文化五千年延綿不斷,是世界奇跡,也是中國的生命力所在的源泉。通過對外翻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介紹中國今天的現狀,是中國國際化發展的當務之急。這種需求一方面來自國外,正因為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產生不可回避的影響,無論出于搭車還是抵制的愿望,他們都要了解中國的治國理念和文化特色,以便掌握中國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有讓別人正面了解真實中國的需要。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工業產品和飲食文化,但是未必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主線。中國的傳統思想,比如和合理念、中國人的家庭觀等這些支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觀念和行為表現都應該是中國故事的主要內容。中國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奮斗傳統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傳家寶,也是許多發展中國家人民迫切愿意深入了解的中國元素。反映到具體的對外翻譯上,當前尤其需要翻譯人員更加主動地站到對外傳播中國的第一線,而不是完全被動地字對字、句對句的消極文字轉換。一個令翻譯人員困惑,但是暫時又無法改變的事實就是,送到翻譯手里的材料在中文寫作階段往往缺少對外針對性研究,中國特色突出,國際交流因素不夠。可以是一篇給國內讀者閱讀的范文,但卻缺乏對外溝通性。照本宣科的翻譯,可以把漢字變成外文,但難以解決多少外國人的疑問,反而有可能產生不解,甚至導致誤會。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蘊,另一方面如本文前面所述,拓展了的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了解實在有限。這既不是中文作者的缺點,也不是外國受眾的無能,而是當前中西兩種文化不同的嚴肅現實所致。這種文化鴻溝當前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對外翻譯來填充。這就要求當今的對外翻譯人員承擔起更大的對外文化溝通責任。為此,需要在三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在翻譯過程中積極普及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翻開我們的文章,經常看到諸如“三中全會”、“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新時期”、“抗美援朝”、 “抗日戰爭”這樣的詞匯,照字面翻譯,除去少數外國學者,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具體所指。在調查中,發現外國人對于“新中國”有千奇百怪的解釋,如“鄧小平的中國”、“21世紀以來的中國”,卻很少有人知道是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歷史新時期”,他們更多地認為是2000年以來,而不會理解為改革開放所開辟的新時代。對于“三中全會”,他們的第一個疑問是這個會議跟本文有什么關聯。如果這些基本歷史節點外國受眾不懂,我們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外翻譯的過程,首先是普及中國基本知識的過程,是填補外國人涉華知識空白的過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我們就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成“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給了一個清晰準確的歷史節點。其次,需要努力保持和發揚中國語言風格。幫助外國受眾理解中國,絕不是放棄中國元素,而是要更加精心地選擇和保持中國文化的背景和語言的特色。這就需要把一些反映中國領導人講話風格、具有時代特點的表達方式翻譯和傳播好。一些西方人總認為他們的制度優越,總是用他們的標準來不分歷史、無視地域和文化的差別,一味地推銷他們的制度。習近平主席用一句最形象的語言“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來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這樣的語言既輕松幽默,又沒有論戰的味道。想想看,哪一個西方的意識形態大佬敢于否認全世界的人腳各有大小,鞋各有不同。這種時候把中文的原話直接翻譯成外文,保持了中文的風格,讓人一目了然。最后,盡力把對外翻譯變成解疑釋惑的過程。如何翻譯,增加中文里沒有的背景,刪去可能引起誤會的表述,是當今對外翻譯需要特別注意考慮的問題。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講到,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驚天地”翻譯成英文不難理解,但是“泣鬼神”如果也照字面意思翻譯成英文,在英文語境下,外國讀者的印象就會是中共不是無神論者,而是對上帝大信特信。此外,我們在談到改革時,說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如果直接照字面翻譯,外國受眾會誤以為,今天中國人還在射殺世界珍奇動物。我們講土地流轉中要防止“掛羊頭賣狗肉”,不能把規劃好的土地移作他用。如果照字面翻譯,等于告訴外國人中國人偏愛吃狗肉,中國的羊肉鋪子都是專營狗肉的。同樣,在今天,我們強調走出去,提倡轉移產能。“走出去”不應該機械地翻譯成占領國際市場,轉移產能也不能翻譯成轉移國內已經過剩的產能。在翻譯“走出去”過程中,我們應該強調加強國際化經營,擴大國際合作。在產能轉移中,應該強調轉讓優勢產能和管理技術。這種新時代的翻譯特點,再次提出了翻譯工作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我們到底是立足于忠實中文,還是照顧和遷就受眾?翻譯永遠像一個仆人,同時要服務好兩個主人。翻譯的這種使命,是兩種文化不同造成的自然結果。翻譯是再創作,不是原創作,忠實于原意是天職。但是,我們需要明確,忠實的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精華,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本質愿望,是介紹中國實現和平共贏的本質期待,是反映中國渴望外國受眾準確地了解一個真實中國的本質訴求。翻譯要完成的不是字面的表面轉化,而是文章的實質含義的傳達。另一方面,在今天,在對外介紹中國時,我們的受眾人數越多,職業越是寬廣,其背景就更加復雜,對中國的了解也就更加膚淺。這就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拿起話筒之后,面對的新的傳播群體。翻譯人員作為文化橋梁和使者,在這個特殊時代,只能更加積極進取地承擔起融通中外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崇高職責,幫助站在國際舞臺中央的祖國,講好中國的故事,傳達好中國的聲音。Unitrans世聯翻譯公司在您身邊,離您近的翻譯公司,心貼心的專業服務,專業的全球語言翻譯與信息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業翻譯機構品牌。無論在本地,國內還是海外,我們的專業、星級體貼服務,為您的事業加速!世聯翻譯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國際交往城市設有翻譯基地,業務覆蓋全國城市。每天有近百萬字節的信息和貿易通過世聯走向全球!積累了大量政商用戶數據,翻譯人才庫數據,多語種語料庫大數據。世聯品牌和服務品質已得到政務防務和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大中型企業等近萬用戶的認可。 專業翻譯公司,北京翻譯公司,上海翻譯公司,英文翻譯,日文翻譯,韓語翻譯,翻譯公司排行榜,翻譯公司收費價格表,翻譯公司收費標準,翻譯公司北京,翻譯公司上海。- 上一篇:緬懷中國翻譯界的第一位家長
- 下一篇:“趣”說政治話語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