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傳案例
-
為中、美中小學校長探討國際化人才教育方案提供同聲傳譯服務
發布時間:2014-07-18 13:47 點擊:
2013年08月18日,由北京市教育學會學科英語教育研究分會、瑞思學科英語主辦的中美中小學校長巔峰對話暨瑞思杯英語項目應用能力大賽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隆重召開。來自中、美兩國多位知名中小學校長在本次盛會上進行巔峰對話,就中美教育的特色和差異展開交流碰撞,探討國際化人才教育解決方案。世聯翻譯圓滿完成會議全程的同聲傳譯工作。
6至12歲的孩子,最需要的基礎是什么?中國小學校長認為是秩序感。美國小學校長認為是與他人合作、向他人學習的能力以及開放性思維。6至12歲的孩子,出國留學好不好?中國小學校長認為,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那就送出國留學。因為這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美國校長認為,是否送孩子出國留學,取決于孩子的具體情況,即能否完成自己的學習、能否與別人一起合作、能否適應國外的生活。因此,出國留學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論。
在日前舉辦的中美校長巔峰對話暨瑞思杯英語項目應用能力大賽上,中美兩國校長的觀點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在美國校長眼中,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最終達到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在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方面,美國學校的教學顯得與中國學校大相徑庭。
美國佛羅里達州優秀公立小學Palm Pointe Research School校長Debra Snyder表示,美國小學不會讓孩子死記硬背知識,而是讓孩子根據知識點提出更多的問題,并自我尋找答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問題”,之后再通過彼此溝通、交流學到更多的東西。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夠培養人的創新性,又能夠培養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對于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記憶,沒有記憶無法實現創新。但是,記憶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僅有記憶是無法成功的。美國學校教育的第二步就是讓孩子們將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在美國的學校教學中,討論是重要的學習方法。讀完一篇文章,再由孩子們共同討論,既是一種記憶方式,又是在現實生活的實際應用。
不過,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蘆詠莉看來,記憶本身也是一種能力,只不過知識學習的核心能力不是記憶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才是學習的重要目的。其實,知識分為事實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事實性知識離不開記憶,而程序性知識則需要了解怎么做到的。比如,風就是一個程序性知識。通過對風的觀察,能夠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并通過能力的遷移去認知雨、雪等事物。如何培養創新能力,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注重過程教學,讓孩子從簡單的記憶中進行加工、總結,最終提高思維能力。
事實上,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教育也在相互學習與借鑒。Debra Snyder校長表示,中國學生在某些學科的水平測試方面確實比美國學生成績好。這也促使美國學校越來越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美兩國教育相互交流、合作,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公平。同樣,作為中國學校的校長,蘆詠莉也談及中國教育的不足,中國教育給予學生的知識量太多了。即使國內的學校“減負”,但家長卻擔心孩子浪費時間。同時,為了達到知識量的傳授,老師們往往縮短教學時間,直接給出結果,忽略了知識的發現、探索過程。其結果就是中國學生的后勁不足,考入大學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放任自流。
曾經在美國小學任教三年的袁雪如今是國內一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學術總監。她認為,中國教育培養的是考生,學習的目的是記住現成答案,應付考試。美國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事實上,中美兩國教育存在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才能真正實現中美教育的雙贏。
中美小學校長圓桌論壇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講話
北京 2013-09-06(中國商業電訊)--隨著70、80后,一群具有教育前瞻性的“新一代”父母的崛起,如何培養孩子的國際化視野、如何為孩子提供“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已經成為他們不懈努力的方向。近日,由北京教育學會學科英語教育分會與瑞思學科英語聯合主辦的“中美校長巔峰對話暨第二屆瑞思杯英語項目應用能力大賽”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國內外知名校長齊聚一堂,圍繞“國際化教育”問題展開了一段深入探討,上千名中小學生家長到場聆聽。
“不平凡的觀點”——中美小學校長切磋基礎教育觀點
此次對話分為小學組與中學組兩個部分,小學組嘉賓是來自北京實驗二小副蘆詠莉副校長、加州五星公立小學Debra校長及主管教學的Kathleen女士、瑞思學科英語學術總監Sally女士四位女士間展開。她們就基礎教育階段到底培養哪些基礎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探討。
美方校長Debra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語言技能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都是最先要考慮的,如何組織使用語言,從小培養責任意識都是孩子今后學習與生活的基礎。
“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中變得越來越聰明,聰明是需要以知識為載體的,但是我們都知道知識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所以我們希望在我們的學校是通過有限的知識學習,讓孩子獲得如何學習的技能,我們最核心的是希望讓孩子學會思考。”蘆詠莉校長的發言引來瑞思學術總監Sally的頻頻點頭:在中國基礎教育當中我們可能更關注于“你學會了沒?”但是在更先進的教育理念中更多強調的是“你會學了沒?”,也就是強調手段和方法。
“不簡單的定義”——中學階段國際化教育目標大家談
從基礎教育之辯延伸到中學階段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學組的討論更具全球視野。來自美國知名私立中學Linden Hill 的校董Mark先生,一直致力于中美教育項目的合作與推廣,他作為第一批為中國留學生提供留學咨詢與后續服務的資深人士,首先發表了自己對國際化教育的看法:“中美兩國作為在世界舞臺上具有舉重輕重地位的兩個國家,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上更應該加強了解與合作。這種合作并不局限于國與國之間的高層對話,而是應該更多的在機構與機構、學校與學校、人與人之間展開。只有中美學生真正了解了對方的文化與社會,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國際化人才。”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在討論中更對國際化教育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其實國際化離中學生并不遙遠,而且已經影響到我們今天中國的學校。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四中關于國際化教育常常用三句話來表述,一是讓學生意識到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向全人類貢獻自己優秀文化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有一種寬容的、包容的態度來接受不同的文化,要能夠融合不同的文化,三是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共同建設美好星球的愿景,我們共同的為建設美好的星球而付出實際的行動。
“不尋常的比賽”——瑞思學員精彩英語項目演講演示
在隨后進行的第二屆瑞思英語項目應用能力大賽的決賽中,孩子們的表現再一次印證了劉校長“共建美好星球的愿景”。來自瑞思學科英語大恒校區7歲的TERRY,帶著自己的采訪視頻、數據分析及提案PPT微笑的站在千人禮堂上,向大家介紹著自己“改變世界“的步驟與夢想:”I want to be a scientist ,I will try my best to create new things,and make a better planet……”隨后高年級組進行了模擬聯合國會議,孩子們不但就許多教育領域、科學領域、環境治理中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激勵的辯論,還給出了自己的具體實施方法。會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瑞思學科英語學術總監Sally女士驕傲的說:“很多人都認為瑞思是教英文的,我說瑞思不是。瑞思是做教育的。瑞思只是用英語作為一種工具、載體來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以及培養他的未來領導力,這是瑞思之所以一路走下去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方向,我希望每個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都擁有締造未來非凡世界的決心與能力。
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先生作為瑞思學科英語此次特邀的嘉賓主持,在點評中的概括為本次會議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國際化教育無論你喜歡與否已經切實到來,我們通過這樣的討論并不能為家長提供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可以在討論中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心靈格局,我們要打開的不是一扇窗、一道門,而是一片完整的世界,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們未來享有的國際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