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公司資訊
-
上海戰“疫”——筆譯們背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02-21 13:17 點擊:
編者按: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官網主頁開始以中、英、法、日、韓五種語言發布本市每日疫情防控的最新情況。其中,擔當英、法、日、韓四語筆譯使命的團隊就是由上海市外辦、友協和外事翻譯工作者協會(簡稱“譯協”)的同事和會員們組成的。本篇,我們聽他們講一講翻譯背后的故事。上海市外事翻譯工作者協會(簡稱“譯協”)辦公室主任顧玲玲收到傅繼紅會長的緊急開會通知是1月30號,會議內容清楚明白:從1月31號開始,上海市外辦主頁(wsb.sh.gov.cn)將以中、英、法、日、韓五種語言對外公布上海全市疫情防控的最新情況。我們的光榮使命就是以中文為藍本,用英法日韓四種語言進行筆譯。市外辦官網上的五語種信息發布剛接到任務的兩天,翻譯隊伍湊不齊,多數工作人員都還在延長春節休假模式,甚至還有不少在海外,顧主任和譯協辦公室心急如焚。關鍵時刻,協會的好伙伴——中譯語通上海公司挺身而出,不談價格,四語全包。用市外辦秘書處同志的話來講,“實現了在外辦主頁上從0到1的突破”。
2月1日開始,譯協發出的四語總動員開始發揮效果,先后得到了市外辦包括翻譯室在內的各處室、華師大外語學院法語系、上外日本文化經濟學院以及譯協會員大家庭的通力參與。
從這天起,這個項目開始有了人力保障:原來只能由初稿譯員內部審稿的,現在可以安排兩道工序審稿;原來不確定的詞只能自己硬著頭皮決定,現在有搭檔可以商量;原來翻稿子就沒辦法做詞匯表(做過筆譯的朋友們都知道,詞匯表glossary是確保用詞貼切、前后一致的法寶。沒有詞匯表只能做短期、小篇幅、單打獨斗式的翻譯,有詞匯表才能發揮集體力量做大型任務),現在可以分工:有人翻初稿,有人做校譯,有人整理更新詞匯表。而且,所有人的參與,都是先上任務,再談報酬,甚至不談報酬,感覺一次戰“疫”炸出了無數的活雷鋒。
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旻是日文組的翻譯,起初幾天1000字左右的原稿,他基本在一小時內就完成初步翻譯。
徐副教授說:“和口譯相比,筆譯不僅要考慮意思通順,還要考慮句式和結構,比如第一天的稿子里有‘不瞞報、不謊報、不漏報’,我就和高翻的同學們討論了一陣子,盡量讓字句精簡,又能保持結構的工整。另外,這次翻譯遇到了許多平常不太接觸的內容,比如有關‘錯峰上下班’的公告中有一長句‘居家辦公、在線辦公、錯崗上班、分時到崗、輪流到崗’,我特別咨詢了有關人事勞務專業的朋友,確認各種情況的具體含義,才動手考慮翻譯的字句。”
2月2號,在市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新聞發布會和外辦新聞發言人對外公布網站的四語疫情防控專欄后,憋了半天的外媒和領團開始立刻熱烈關注和反饋,其中反饋的主要意見是:能不能翻譯得再快一些?
對于譯協而言,速度和質量其實是一對矛盾,所謂慢工出細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肯定越多道關把控質量越好。但現實條件不允許,當天下午發布會的材料,當天傍晚必須上線。怎么辦呢?
身兼市外辦新聞發言人的傅繼紅會長一聲令下,從2月3日起,協會立刻調整工作結構,提高初稿水準。每天的疫情通報會下午2點準時開始,滾熱的通報稿2:20之前交到譯員手中,帶自審的初稿在6點前交到協會,協會二審6:30完成審校,爭取一小時內四語稿件全部上網發布。
為了趕時間,原有的討論甚至爭辯都改到交稿之后進行,原來的修訂模式都取消改為正式清稿,省去了“接受全部修訂”這道工序。稿件上線之后,由初稿組成員自行對照原稿,調整更新詞匯表,確保同一個問題第二天不會重復出現,并且節省后續審稿時間,加快上線速度。
經過兩天,新機制基本磨合完畢。從剛開始因為稿件突然加長,翻譯略有超時,到兩天后基本平順,速度越來越快。
用法文翻譯組華師大朱偉明老師等人的話來說就是:“每日下午兩點不到,我們三個人開始同一個節奏的心跳,焦急等待市外辦發來的最新疫情發布稿,然后分秒必爭地投入戰斗。不同于從前在學校課堂的閑庭信步,此次,我們師徒三人每天下午都在進行一波‘翻譯風暴’。”
韓語組李成姬老師是地道的母語翻譯。她帶病堅持工作,并密切關注韓國當地發布的有關疫情的新聞,及時調整詞匯翻譯。
晚上交稿時間都是飯點,四組審校老師都是先工作再吃飯,譯協的專家們也是每天加班加點審核。
提速剛過兩天,外媒和駐滬領團又發來了新的反饋。最主要的意見是:除了每日的媒體發布稿之外,能不能把市政府和防控指揮部新出臺的政策措施也第一時間用外文向社會傳播?
消息傳到市外辦翻譯室和譯協工作群,大家先是沉默,然后一下炸開了鍋:《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8條,光摘要就有5000多字,要求是最晚隔天交稿,并且和第二天新聞發布會的外文稿同時上線,誰都知道這根本來不及!但偏偏這個《28條》,全社會廣為關注,尤其是外資企業高管等外籍人士。所以,來不及也要整!
好在譯協是個大平臺,語種多,人才多,大活兒切成小活兒,人多力量大,詞匯表快速更新分享,統一用詞,審校員也增加數量、提高效率。終于,英法日韓版本如期問世,此外,還有《上海市人民政府致全市各企業書》,《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以及《關于鼓勵錯峰上下班的通告》,不一而足。“上海友協”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英文、日文的每日疫情通報及相關防控信息,并從2月13日起推送全部四種外文信息關注疫情每日通報的朋友們都知道,從2月7號開始,上海開始發布前日確診病例涉及區域和場所的軌跡。對各小組的譯員們而言,這又是一次挑戰。上海的小區名字千差萬別,而且絕大多數沒考慮過要登記一個正式的英語名稱,所以譯員們發揮想象去翻譯,但最終決定還是要把準確性放在第一位。此外,考慮到部分在滬外籍人士有一定的中文閱讀能力,因此在英文稿中也放進了中文的原文。總而言之,希望外籍人士盡可能獲取準確、有價值的信息,做好自我防護,配合好全市的防控工作。中英文對照的本市確診病例涉及區域和場所與之類似,對于“上海健康云”、“新冠工作室”、“上海疾控”等純中文的APP或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重要工具,我們也英譯配中文地加以介紹,幫助有需要的外籍人士更好地享受到和上海市民一樣的國民服務。
外辦官網主頁是臺前,筆譯工作是幕后的重要保障,水上的小天鵝要保持優雅舞姿,水下的鵝掌就得使勁打水。到今天為止,四語信息更新已經到了第19天了,接下來每天仍然會有可能新的要求、變化、挑戰,乃至批評、投訴,甚至我們最希望見到的更新結束的這一天何時到來也不得而知。但我們能確定的是,這一天一定會在不久后到來。
最后,用工作群小伙伴在他們的工作報告上說的那句話總結一下:“雖然項目進行到現在已經形成有效的作業機制,但我們也明白,這個團隊和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一樣,是為了有一天‘解散’而存在的。我們每天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用自己的所長為疫情防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們相信,就像春天會回歸大地一樣,我們這個項目小組解散的那天也將是疫情結束、曙光到來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