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公司資訊
-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
發布時間:2017-07-25 15:32 點擊: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1868年創辦,為清朝官辦的翻譯出版機構,簡稱翻譯館,附設于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奏準在上海興辦晚清最重要的軍事企業--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最初設址在虹口,1867年擴大規模,遂遷至城南高昌廟鎮。經徐壽、華蘅芳等人建議,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奏請,成立翻譯館,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翻譯西書機構。
歷史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
它的創立同曾國藩有很大關系。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戰斗中,他親眼見識了西方火槍大炮的威力,因此萌發了在國內設立現代兵工廠的念頭。1865年,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成立,專門制造軍艦和槍支。在制造過程中,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資料,因此1868年成立了一個翻譯館,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F代科學技術就是從這個機構開始,在中國扎根的。
翻譯館先后聘請中外學者59人參加譯書,其中外國學者9人,中國學者50人。英國學者有傅蘭雅(John Fryer)、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羅享利(Henry Brougham Loch)、秀耀春(F.Huberty James),美國學者有金楷理(Carl T. Kreyer)、林樂知(Young J. Allen)、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n)、衛理(Edward T. Williams),日本學者有藤田豐八,中國學者有徐壽、華蘅芳、舒高弟、李鳳苞、趙元益、徐建寅、鄭昌?、鐘天緯、瞿昂來、賈步緯等。
譯書方法是西譯中述,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并潤色。其翻譯原則為: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所創新名匯編成《中西名目字匯》。翻譯館自設印刷機構,印刷方法大多雕版木刻,后采用活字版。紙張是連史紙、賽連紙。
主要出版
根據1909年翻譯館所編《江南制造局譯書提要》的統計,該館先后共譯書160種,是中國近代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其譯書的具體內容有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方面。 最早出版的書是《運規約指》(傅蘭雅、徐建寅合譯,1870年出版)和《開煤要法》(傅蘭雅、王德均合譯,1871年出版)。著名的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言》和《西國近事匯編》等。
翻譯書當然離不開翻譯家。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翻譯家的簡歷。他們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屬于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就好比將火種拋向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一樣,永遠值得紀念。
徐壽(1818-1884)
無錫人。5歲喪父,由母親扶養成人。他目睹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感到所學經史無裨實用,轉而研讀自然科學。他與同鄉華蘅芳博覽我國古代自然科學著作,并去上海從外國傳教士開辦的墨海書館中買回《博物新編》等一批西方科技書籍自學。為弄懂一些科學原理,他們因陋就簡,自制儀器,進行實驗。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徐壽和華蘅芳受曾國藩推薦入其幕府。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徐壽、華蘅芳、徐建寅到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工作。當時曾國藩命他們制造一艘輪船。為此,徐壽和華蘅勞到安慶江邊的一艘外輪上仔細觀摩,并參考了《博物新編》上的略圖,便開始研制蒸汽機。用了3個月時間,于同年七月十四日制造出我國第一臺蒸汽機(汽缸直徑為1.7寸,發動機速度每分鐘240轉)。接著對船體部分進行設計和制造。經過全體技術員工的共同努力,終于在同治四年制成一艘長55尺、載重25噸、時速約20華里的木質輪船,命名"黃鵲"號,成為我國自制的第一艘機動船舶。當時上海 《字林西報》在報道這一消息時,發出了"中國人創造力之成功"的驚嘆。
同治六年,曾國藩派徐壽(其子建寅同行)到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簡稱江南制造局)主持技術方面的工作。鑒于當時我國發展軍火工業的技術和原料都要依賴外國,他向曾國藩提出翻譯西書、開煤煉鐵、自造大炮、操練輪船水師4條建議,得到曾國藩的贊許。
同治七年翻譯館在江南制造局內成立,徐壽主持館務,并親自參加翻譯工作,達17年之久。他不諸外語,由英人傅蘭雅等口譯,他進行筆述。從當年翻譯出版第一部譯著《汽機發軔》開始,共譯介了西方科技書籍17部(計105本、168卷),專論9篇,計287萬多字,內容包括化學、物理、數學、醫學、軍事學、工藝學等。其中化學較為系統,有《化學鑒原》、《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多種。在合譯《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時,對元素符號,他采用音譯的方法,取原文第一音節而造新字,凡金屬元素一律加"金"傍,如將"Mg"譯為"鎂","Ca"譯為鈣。這一譯法為我國化學界沿用至今,并被日本化學界所借用。
徐壽一生致力于科學事業,是我國近代化學的先驅。他為人耿直,不愿為官,不圖厚祿,在其制成我國第一艘輪船后,清廷曾賜予"天下第一巧匠"懸額,但他從未懸掛,一直孜孜兀兀地勤奮工作,終于積勞成疾,于光緒十年八月初六日病逝于上海格致書院, 終年66歲。
舒高第(1844-1919)
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任職34年,是我國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譯家。
舒高第出生在慈溪莊橋舒家(現屬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的一個農民家庭。當時家境貧困的舒高第進教會開辦的男生住讀學校求學。聰明上進的舒高第深受老師們喜愛,1859年老師回美國時帶他和幾位高才生一齊赴美深造。他學習的專業為醫學,1867年畢業,成績列全班第一。后又在神學院深造,1873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后回上海。適逢李鴻章創建兵工廠,即聘精曉英語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舒高第為技師和醫師。后應廣方言館總辦李興銳之聘,于1877年到上海廣方言館任英文教習,執教26年余。該館亦稱上海同文館,成立后培養出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學的中國學生。上海廣方言館與京師同文館、廣州同文館一起,自1863年至1906年,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外交官和大批正規的翻譯人才,被譽為我國近代翻譯人才和外交官的搖籃。舒高第在任教期間,將在國外學到的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對培養我國早期外語、外交人才作了不少貢獻。
自1878年起,舒高第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翻譯。在晚清自強運動期間,該館為我國惟一的專門譯書機關。其譯書之系統完整,質量之高與影響之大,均為一時僅見。該館共翻譯出版過約 200種西書,從軍事應用技術、工藝制造技術的引進,到聲光化電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介紹,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學的新成果,代表了洋務運動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識的最高水平,在中國近代科技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舒高第是該館最主要的一位中國口譯人員,其譯作頗豐,在中國譯員中名列第一。 Unitrans世聯翻譯公司在您身邊,離您近的翻譯公司,心貼心的專業服務,專業的全球語言翻譯與信息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業翻譯機構品牌。無論在本地,國內還是海外,我們的專業、星級體貼服務,為您的事業加速!世聯翻譯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國際交往城市設有翻譯基地,業務覆蓋全國城市。每天有近百萬字節的信息和貿易通過世聯走向全球!積累了大量政商用戶數據,翻譯人才庫數據,多語種語料庫大數據。世聯品牌和服務品質已得到政務防務和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大中型企業等近萬用戶的認可。 專業翻譯公司,北京翻譯公司,上海翻譯公司,英文翻譯,日文翻譯,韓語翻譯,翻譯公司排行榜,翻譯公司收費價格表,翻譯公司收費標準,翻譯公司北京,翻譯公司上海。- 上一篇:中國第一位女性翻譯文學家薛紹徽
- 下一篇:韓少功的翻譯和我們的昆德拉1